感恩过往不忘初心,憧憬未来继续前行
完成了本期刊物的编辑工作,就意味着我接手《现代技术陶瓷 (Advanced Ceramics) 》这本期刊已经整整三年了。对于过去的三年,千言万语可能只能从“感恩”二字开始。
三年前,正如我为本刊撰写的那篇“主编寄语”的题目所言,《现代技术陶瓷》再鼓风帆,追赶现代技术陶瓷的发展步伐。这个追赶过程是艰辛的,同时也是快乐的。艰辛是因为三年前这个时候的期刊稿源匮乏,在国内外其他同类优秀期刊面前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可谓举步维艰。快乐是因为在那个最困难的时候,国内现代技术陶瓷领域的朋友们伸出了热情的援助之手,为期刊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不图任何名利的前提下无私地为本刊提供了一批优秀的论文,使我感觉到了温暖找到了信心。所以,作为本刊的执行主编,在这里我首先要对过去三年里所有关心期刊、支持期刊的朋友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三来年,本刊一共出版了18期,发表了117篇论文,其中综述40篇,占全部论文的34.2%;117篇论文的总篇幅是1344页,其中40篇综述的篇幅为775页,占总篇幅的57.7%。如此高密度地发表综述性论文,这在《现代技术陶瓷》发展历史上是一个奇迹;而40篇综述的平均篇幅为19.4页,这些数据在国内同领域的学术期刊中无疑是遥遥领先的。综述是对某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的总结和评述,而在过去三年里为本刊撰写综述的作者绝大多数都是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单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就已经可以欣慰地说:经过三年的努力,现在的《现代技术陶瓷》与现代技术陶瓷的最新进展之间的距离已经大大缩短!在本刊,读者现在已经能够隐约触觉到现代技术陶瓷的一些最新发展前沿。
本期列出了过去三年里本刊发表的所有论文目录。从这个目录中读者们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他们大多来自当前国内从事现代技术陶瓷研究的各主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多都是在国内相关领域处于领跑位置的学者。给出这个目录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期刊过去三年的发展历程做一个回顾做一个总结,使读者对《现代技术陶瓷》过去三年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更重要的则是让那些为期刊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作者们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这里,接受本刊编委会、编辑部以及我本人致以的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这里必须特别提出两篇对于《现代技术陶瓷》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综述:一篇是发表于2017年第5期的“空天飞行器用热防护陶瓷材料”,另一篇是发表于2018年第3期的“连续陶瓷纤维的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前一篇综述由来自9个不同单位的14位作者联袂撰写,共计80页;后一篇则由来自8个不同单位的11位作者联袂撰写,总计72页。从篇幅上看,这两篇“巨无霸”型的长篇综述在目前国内同领域的学术期刊里就已经基本占据了独领风骚的地位。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两篇综述的作者都是国内该领域最权威、最活跃的学者;为了撰写出有分量有质量有影响力的综述,这些作者们不止一次集中在一起进行了毫无保留的交流与沟通。作者及其所在单位自身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以及充分的讨论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两篇长篇综述的学术水准,无疑将使得后者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经典参考文献。
撰写这种长篇综述的想法是在很多热心学者的倡议下产生的。作为期刊的执行主编,我很享受每一次编委会上那种讨论的热烈。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代表的是国内现代技术陶瓷领域最高学术水平,作为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的会刊,《现代技术陶瓷》理应办理中国最高水平的现代技术陶瓷学术期刊。于是,《现代技术陶瓷》在当前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的里外夹击之下如何走出困境求得浴火重生便成为了每一次编委会上大家讨论的焦点。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巧借他山之石,静修自身之功。在全体编委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期刊的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应该找到了一条突围之路:在兼顾报道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充分发挥特种陶瓷分会的人才优势和团队优势,集各方力量,在热点、重点研究方向上组织一批高质量的长篇综述,尽快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前面提到的两篇长篇综述便是在这一探索实践中形成的成果。当然,发表长篇综述并不是《现代技术陶瓷》的首创。事实上,在材料类优秀的国际学术期刊中就有好几个是专门发表长篇综述的,如《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等等,只是在国内还没有类似的刊物或类似的论文。我们目前不打算把《现代技术陶瓷》办成一个和这些国际期刊相同或相似的综述性类期刊,只是希望结合中国国情,把这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报道方式移植过来,为擅长于汉语阅读的华人学者提供一个了解学科历史和现状的便捷途径。这可能也应该算是为中文期刊的振兴进行的一些有益探索吧。如果这样的探索能给国内的科研工作一些帮助,我们将感到十分欣慰。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这一探索实践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在发表了上述两篇长篇综述之后,来自10个不同单位的14名作者联袂撰写、长达117页的第三篇综述“高温透波陶瓷材料研究进展”又在本期发表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力求推出更多、更好的长篇综述,争取为现代技术陶瓷的最新进展做一次全景式的总结。
在中国的学术界很多人都在感叹:办期刊难,办中文期刊更难,办一本优秀的中文期刊就可谓难上加难。但是,《现代技术陶瓷》过去三年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很多的“难”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是因为我们不愿意面对而产生的。伟人说过“世上无难事”。其实,只要我们愿意下一些功夫,大多数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事实上,振兴中文期刊并不是期刊从业人员在孤军奋战,只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意识到一线科研工作者的热情和能力。我们总是说,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其实,办期刊也是如此。我很欣慰的是,在过去的三年里,正是一批专业科研人员的参与和一批敬业的编委 (同时也是领域中的佼佼者) 的努力,《现代技术陶瓷》终于在重振雄风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写到这里,就应该提一下编委们了。三年前,为配合《现代技术陶瓷》的风帆再鼓,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组成了新一届 (自期刊更名为《现代技术陶瓷》之后的第三届) 编委会。三年来,这届编委会的成员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期刊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没有他们的付出,就不可能有《现代技术陶瓷》今天的崭新面貌。正是他们的努力为《现代技术陶瓷》的浴火重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现在,这一届临危受命的编委会任期届满,其中的一部分委员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将不再继续在下一届 (第四届) 编委会中工作。在这里,我要诚挚地感谢第三届编委会的同仁们,感谢你们三年来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你们为期刊的重振雄风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希望你们继续关注期刊、支持期刊,为期刊的持续发展一如既然地献计献策。
2018年底,《现代技术陶瓷》第四届编委会正式开始工作。读者们从本期刊物封二位置所列出的名单中不难发现,这一届编委会补充了一批新生力量,一批青年才俊开始接棒,继续推动《现代技术陶瓷》前进的步伐。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批青年才俊绝大多数刚刚获得了2018年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首届特种陶瓷优秀青年奖、特种陶瓷学术奖或特种陶瓷技术奖。获得这些奖项足以说明,在中国的现代技术陶瓷领域,他们是正在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是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加入无疑将成为《现代技术陶瓷》新的发展动力。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这批青年才俊将把《现代技术陶瓷》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我们为《现代技术陶瓷》未来三年的定调就是本文的题目:感恩过往不忘初心,憧憬未来继续前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前面的路还依旧很艰辛依旧很漫长。但是,对《现代技术陶瓷》的明天我们一直充满信心。一方面,中国的现代技术陶瓷科研与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已经对中文期刊的发展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蓝图,原创成果首发中文期刊正在一点点地成为现实。所以,当前应该是中文期刊发展最难得的良机。我们将抓住这个机遇,准确定位,不断前行。
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当世界发现不读中文期刊上发表的中文论文就无法感知学科前沿的时候,《现代技术陶瓷》能成为他们阅读的首选期刊。这是一个美丽的、同时也完全有可能实现的《现代技术陶瓷》梦。我衷心地希望,在国内现代技术陶瓷领域的朋友们和我们一起努力,让这个梦早日实现!